他是实验物理中心电子学组组长,也因为平时爱好折纸和口琴,办公室有好多手办,被学生戏称为二楼工艺美术馆馆长,但其实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电子学工程师。
虽然现在他从事的是芯片设计这个听上去高大上的研究,但其实他的高能所之旅也是从拉电缆、拧螺丝开始的。本科毕设时,他参加的是BESIII电磁量能器前放的老化测试,一个月时间里每天的工作就是拧螺丝——记录数据——卸螺丝的循环,后来BESIII谱仪安装时,上井架、钻地道也是不在话下。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这也是每个大科学工程建设者们的常规操作。
电子学组与刚刚安装完成的BESIII电磁量能器
本科毕业时他从中国科大保研到了高能所。说来可能都是缘分,大三实习时当时给同学们做报告的就是实验物理中心的赵京伟老师,后来赵老师也成了他的导师。而彼时正好是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在国内高能物理领域的起步期,而他也跟随王铮老师,开始了在这个完全陌生领域的探索。
虽然专用集成电路也叫电路,但是它和高能所电子学方向以往的基于分立元件、商用芯片搭建系统的设计方法完全不同,而是要深入到每一个晶体管的每一个参数,所以几乎相当于重新开始自学一门新的学科,再加上十几年前网上能够找到的资料远不像今天这么多,因此一开始,他和一起从事这个方向的小伙伴们也走了不少弯路。就这样,他和小伙伴们一边面临着来自探测器需求方面的巨大压力,一边苦苦求索,积累设计经验。好在有所里一直的支持,终于掰着指头数过了六、七年的起步阶段,熬到了技术的发展期和成熟期。设计的芯片能给出预期的性能,也开始参加到国外合作单位的芯片设计中去,得到对方的认可。
硅像素探测器第一次探测到同步辐射光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面向同步辐射光源的硅像素探测器读出芯片设计工作。相比传统的前端芯片,像素型芯片的难度又有显著的提升。芯片通道数从几十增加到上万,通道面积从毫米级缩小到百微米,还必须使芯片具备更加完整的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当时国内这样的芯片设计还是空白。再加上除了芯片设计之外还要解决传感器制备、先进封装、高速电子学等一系列难题,因此在前期的多次评审中,经常会有评审专家质疑他们的方案太超前,以当时国内的技术不可能完成。就这样,他和小伙伴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一做又是十年。终于最终完成了三代样机,填补了同步辐射高端探测器的国内空白,性能指标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探测器在安装调试中
“要做实用化的电路。”这是他第一次见导师时,导师送给他的寄语,这句话他也一直记得。现在他和小伙伴们正在为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设计线站应用的探测器系统,他们的梦想是要让自己的光源用上自己的探测器。他始终相信的一件事是,作为一个电子学设计者,最大的荣耀就是自己的作品最终能被应用到大科学工程中。